特稿 | 张屏生、甘于恩、吕茗芬等:粤西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粤西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暨南大学汉语汉语方言中心
张屏生、甘于恩、吕茗芬、李婷、何桂榕、张晓琪
摘要:本文首先报导粤西方言初步调查所发现的一些现象,并述评前人研究粤西方言的重要成果;其次是阐述粤西方言的语料在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关键价值、调查粤西方言所采取的有效策略;以及未来成果对汉语方言研究的贡献。
一、前言
粤西闽语(或称雷州话、黎话)是通行于广东湛江、茂名、云浮等地区,包括电白县、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吴川市、云浮市、罗定市、郁南县等县市乡镇的一种重要方言,详细的分布请参阅李新魁(1994:414‑415)、张振兴(1986)、林伦伦(2006:1‑3)、詹伯慧.伍巍(2008)、陈云龙(2012A)。粤西闽语虽然是闽南语,但是它在形成上有比较复杂的时代和语言背景,粤西闽语仍保留了部分莆仙片、粤东片和闽南片闽语的主要特点,但同时又与当地土著语言(海南话)以及强势方言(粤语和客语)发生了深刻的接触,出现了较大变异,因此现代粤西闽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都表现了迥异于粤东、福建、海南和台湾闽南语的内容,所以利用它的语音和其他相关闽语规律的层次对应,可以使我们在进行闽语音韵层次比较(stratum)的时候,会因为粤西闽语所提供的独特音韵内容而突破思考的盲点。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底下简称「中心」)所策导的粤西方言调查到目前已经有四次:
第一次在2012年8、9月调查了郁南连滩镇(闽语)、雷州市雷城镇(闽语)、客路镇(客语)、徐闻县徐城镇(闽语)。(张屏生、吕茗芬)
第二次在2013年1、2月调查了罗定市太平镇猴子坪村(闽语)、云安县富林镇寨塘村(闽语)、马塘村(闽语)、遂溪县江红镇(闽语)、吴川市覃巴镇吉兆村(吉兆土话)、电白县电城镇(海话)、电白县那霍镇(客语)。(甘于恩、张屏生、吕茗芬、李婷、何桂榕、张晓琪)
第三次在2013年7月调查了增城市荔城镇鹤洲村(闽语)。 (甘于恩、张屏生、吕茗芬、李婷)
第四次在2013年9月调查了湛江市麻章区(闽语)、廉江市横山镇(黎话)。(张屏生、吕茗芬、李婷)
经过我们记音整理之后,发现粤西闽语有丰富的语音变化、复杂的文白异读模式,词汇的词形和其他地区的闽语差异甚大,其中更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研究课题,对于未来从事闽语音韵层次、词汇和语法的比较研究,有刻不容缓的迫切必要性。近年来汉语方言研究侧重在理论的解释和推衍,确立新的理论框架也就是标志着某种研究着眼点的移转,和一种新的观念和挖掘问题角度的出现。由于新的理论引导,也让我们对语言现象的发掘也越来越精致。
根据我们初步调查整理,粤西闽语(以雷城镇、徐城镇、霞洞镇为例)有以下区域特征:
1.《雅俗通》「居」韵 (《汇音妙悟》「居」韵)例字,雷城、徐城、霞洞都念u韵。广东的潮阳、福建的漳州地区的角美镇也念u韵。
2.《雅俗通》「沽」韵(《汇音妙悟》「高」韵)例字,连滩念uou韵、雷城、徐城、霞洞都念eu韵。福建的长泰也念eu韵、潮汕话念 ou韵。
3.《雅俗通》「稽」韵(《汇音妙悟》的「鸡」韵、「杯」韵)例字,连滩念iei韵,雷城、徐城、霞洞都念oi韵。粤东的潮汕话也念oi韵。
4. 《雅俗通》「裈」韵(《汇音妙悟》「毛」韵)例字在连滩念ũi韵,雷城、徐城、霞洞都念ui韵。福建的漳州念ũi韵。
5.《雅俗通》「钢」韵(《汇音妙悟》「毛」韵)例字在雷城、徐城、霞洞都念o韵。福建的长泰念õ韵。
6. 没有‑/韵尾。其他闽南语喉阴入、喉阳入在粤西闽语分别归入阳去调、阳上调。
7. 没有鼻化韵。(只有部分和h‑相拼的阴声韵会出现鼻化,如「箬」hiõ6)
8. 没有g‑。其他闽南语念g‑在粤西闽语分别念成z‑、b‑、N‑或k‑(徐城)的音节。
9. 几个特别的字音:「竹」(通合三)念tip4、「肉」hip8(通合三)、「叔」(通合三)念tsip、
「鹿」念tiak8、「风」念huaN1。
10.「蝙蝠」叫「飞鼠」。
11.「桌子」叫「床」。
12.「东西」叫「物」。
13.用米做成的块状米食叫「䬳」pua2,不叫「粿」(闽南语)、「粄」(客语)或「糕」(粤语)。
14.「无」(没有)、「无是」(不是)、「无会」(不会)都用「无」;一般闽南语用「无」(没有)、「毋是」 (不是)、「�」(不会)。
个别点的特征如下:
(一)雷城镇:
1. 有部分古去声浊母字念阴平调:「话」ue1、「袋」te1、「箸」tu1、「鼻」pHi1、「穗」
sui1、「稗」pHoi1、「树」tsHiu1、「豆」tau1、「鲎」hau1、「邓」tHaN1、「郑」te1、「谢」tsia1、「脰」tau1。「砚」hi1、「状」tso1、「旧」ku1。
2. 没有‑n/t韵尾,其他闽南语念_n/t相关的例字,雷城大都念‑N/k。
3. 人名前缀用「妃」,例「妃珠」bi55 tsu55。(雷城、徐闻)
4. 亲属称谓前缀用「伲」,例「伲伯」ni33 pe55。
5. 很多单字词,例「鹞」io13 (风筝)、「锄」tHu33 (锄头)、「斧」peu31 (斧头)、「栓」sui13 (嵌进斧头铁框内的铁楔子)、「锯」ku11 (锯子)、「凿」tsHak3 (凿子)、钻 tsui53 (钻木工具)、「锉」tsHo11 (锉刀)、「铲」tsHaN31 (铲子)、抅 niau53 (沙耙)、「筛」tHai13 (筛土的筛子)、「杠」ko11 (粗的木担)、「蔗」tsia11 (蔗)、「芋」eu13 (芋头)、「藕」Nau331 (莲藕、「枣」tso31 (枣子)、「蛤」kap5 (青蛙)、「蚁」hiã331 (蚂蚁)、「蜂」pHaN13 (蜜蜂)、「蟹」hoi331 (毛蟹)。
(二)徐城镇:
1. 有内爆音 º‑;凡是其他闽南语念p‑ 的,徐闻有部分念 º‑。
2. 有内爆音 ë‑;凡是其他闽南语念t‑ 的,徐闻有部分念 ë‑。
3. 有鼻擦音 nz‑,但是不稳定。(前人未提及)
4. 有唇齿音 v‑,凡是其他闽南语念b‑的,徐闻都念v‑。
5. 送气塞擦音变读为擦音或送气擦音,凡是其他闽南语念tsH‑,徐闻部分念s‑,部分念sH‑。(前人未有提及)
6. 擦音变读为塞音,凡是其他闽南语念s‑,徐闻大都念t‑。(前人未有提及)
7. 没有‑n/t韵尾,其他闽南语念_n/t相关的例字,徐闻大都念‑N/k。
(三)霞洞镇:
1. 有边擦音 Â‑;凡是其他闽南语念s‑、霞洞都念 Â‑。
2. 有鼻擦音 nz‑,不稳定。(前人未提及)
3. 没有b‑,凡是其他闽南语念b‑霞洞都念p‑。
4. 没有g‑,凡是其他的闽南语念g‑霞洞都念k‑。其他粤西闽语也没有g‑,但是相关例字大都念成z‑、b‑或N‑。
5. 有yO (花)、uam (犯)、uap (法)等韵母。
上述这些特点都是以前未曾碰过的,特别的引人入胜。粤西方言的调查是「中心」未来几年所接续的汉语方言研究计划,近几年来「中心」全心投入汉语方言(包括粤语、闽语、客语、其他)的调查整理工作,除了传统方言学的调查之外,也尝试性的做了一些和方言地理学、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调查点扩及整个广东省兼及台湾、福建的部分地区,调查的难度也相对的提升,也见识到以前从未在实际语言中听过的特殊发音,声母方面例如:唇齿音pf-、pfH-、bv-、-M(潮阳、普宁、惠来),边擦音 Â- (或´‑) (电白),鼻擦音nz- (电白),内爆音º‑、ë‑(徐闻)和擦音送气sH- (徐闻)……;韵母方面例如:uau、uou、iei,uam、uap、……未来还要从事海南、浙南、广西的相关闽南语的调查,有了各个区域可靠坚实的调查语料,才能推扩出更有解释性的理论。
二、粤西方言文献探讨
(一)余霭芹1983〈塞音韵尾与声调—雷州方言一例〉
本文主要是透过遂溪方言的入声舒化现象探讨入声的塞音韵尾 ‑p、‑t、‑k、‑/消失变成舒声之后,反映在调型的变化。作者认为如果通过「声调与韵尾及声母的关系」、「清塞音韵尾与高调的关系」,就不难找出入声演变的线索。根据笔者所调查到的连滩、雷城、徐闻、电白等相关的粤西闽语都有这种现象,在其他相关闽南语‑/的入声在上述方言点都念成舒声调,但是和作者的所调查的遂溪方言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关于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还有待收集更多的材料来验证。
(二)余霭芹 1982〈遂溪方言里的文白异读〉
本文是在作者依据1973年在香港调查了遂溪县沈塘区平余村莫炯焜的语料,并将它归纳整理出文白系统,并通过语言层次的分析,认为文白区别和中古的「内」、「外」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说明白读是「比较保守和带有本地色彩的,文读显示语言接受外来语影响的结果。音系格局的说明都是以中古音系为架构,包括声母清浊、韵母等摄开合的框架,很少用「内外转」的条件来观察,这是本文的一大发现。
(三)余霭芹1985《雷州遂溪方言》 (The Suixi Dialect of Leizhou)
本文透过调查收录了约4592条语汇(附英文解释),130多个句子和长篇故事,这是第一本有完整语料的粤西闽语著作。不过遂溪语料中出现了一些矛盾,例如:「hiã3 瓦 ,hiã3 蚁,hiõ叶(箬),hiõ向,me) 猛,Ne) 硬,me)3 冥,miã1命,miã5 名,piã3 饼」这些字音都有鼻化韵,但是制作同音字表的时候却把这些字归到非鼻化韵,例如「饼」被归到ia韵,如果是这样那「饼」是要念pia2还是piã2呢?在音位处理上和m‑、n‑、N‑相拼的音节,就直接归到相应的口音韵也是合理的,如「名」mia5;但是和p‑、h‑相拼的音节,就不能归入相应的口音韵,因为和h‑、p‑并不会使后面的音节产生鼻化。
(四)张振兴(1987)〈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
本文主要揭示雷州半岛上的方言分布,根据作者的调查雷州半岛分别有四种方言:
(1)雷州话:通行于徐闻、雷州、遂溪三县以及北部吴川、电白沿海地区。
(2)白话(粤语):通行于吴川县以及湛江市区、廉江县城关等地。
(3)�话(客语):通行于廉江、电白两县的北部山区。
(4)海话(闽语):通行于廉江、电白两县的沿海地区。电白沿海的海话也是闽语方言,跟福建漳州一带的闽南语很接近。
作者认为雷州半岛方言分布的格局主要是和雷州半岛历代的移民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更对雷州半岛四种方言的语音特点有扼要的阐述,并有〈雷州半岛方言词汇字音对照表〉来参看,让读者可以在掌握这些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特色。这一篇论文对于我们未来要进行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五)张振兴 1992〈广东省吴川方言记略〉
本文主要陈述吴川县境内汉语方言包括梅菉话、吴阳话、东话和海话的分布概况,另外报导吴阳白话的音系和语音特点,文后有音节表以及词汇。
(六)张振兴(1992)〈闽方言古浊去今读阴平调的现象〉
一般古去声浊母字,大多数闽方言今读阳去或去声,但是有一些闽方言把部分古去声浊母字读成阴平调。本文举漳平、大田、海康、遂溪、文昌五处方言为例,说明这种现象在闽语的分类上有重大意义。作者强调「根据已知的事实我们有理由推测,这种现象完全有可能存在于一种尚未披露材料的其他一些闽语方言里。……因此漳平等地闽语方言古今声调演变的这种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它可能跟某些非闽语方言的古今声调演变有关系」。其实客语也有一些古去浊母字念阴平调的情况,在笔者所调查的雷城话也有这种现象,但是徐闻和电白并没有这种现象。
(七)林伦伦、陈小枫(1996)《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
本书是一部描述广东境内闽方言的专著,它介绍了广东闽方言的人口分布、粤东粤西两个区域闽方言语音的共同特征和区别性特征,还详细的描写汕头市话、海康话和中山隆都话的语音系统,并比较分析了粤东、粤西和中山闽方言岛语音的内部差异,书后并有1875字的字音对照表。从地理方位来看,广东境内的闽方言分布于粤东和粤西两大片,此外还有中山的闽方言岛。这种地理分布也反映了闽人迁粤的历史层次。本书掌握了广东境内的闽方言语音共同性和差异性,这种比较通过历史音韵出发的,也体现了语言的共时比较和历史比较的综合。
(八)甘于恩.周洪涛 2005〈典型特点与变异特点—域内闽语与周边闽语之语音比较〉
本文指出研究闽语的语音特点,有必要区分典型特点与变异特点,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闽语的源流,体现闽语的综合特征和下位特征。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域内闽语的特点,对周边闽语的变异特点注意不够,而周边闽语的语音变异,又有内外因素在起作用,闽语的比较研究要达到一个理想的境地,周边闽语的语料显然是不能忽视的。文中提出了一些学术名词,例如:「域内闽语」是指在福建省境内通行的闽方言;「周边闽语」是指在福建省境外地区通行的闽方言,主要指台湾、广东、海南、浙江、广西通行的闽语;「典型特点」指最能反映方言本质的特点,如闽语的无 f‑ 声母;「变异特点」指方言在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特点,如海南话的有 f‑ 声母。「上位特征」指能涵盖所有目标方言特点的特征,如闽语「照、精」组归一套( ts‑、tsH‑、s‑),且「知」组(白读)多读 t‑、tH‑;「下位特征」指体现下级方言特点的特征,如闽南语鼻化韵丰富、闽东和闽北话有撮口呼。另外文中也论及「域内闽语之语音特点」、「周边闽语之语音变异特点」和「域内闽语与周边闽语语音差异探因」,这些论题都是未来笔者在本计划中要解决的问题。
(九)陈云龙 蔡蓝 2005〈徐闻(下洋)闽语的声韵调〉
本文主要是描写下洋黎话的音系,它有16个声母、49个韵母,8个声调,主要特点在于没有唇齿擦音声母[f],没有送气塞擦音声母,古清、彻、初、昌等声母读擦音[s],没有前鼻音韵母和[‑t]尾入声韵尾,部分古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变读阴声韵等。
(十)林伦伦2006《粤西闽语雷州话研究》
本书主要是阐述雷州话的音系、文白异读,并制作〈音节表〉、〈同音字表〉、雷州话和中古音的对照、雷州话和普通话的对照,以及语法介绍、例句,还有词汇、长篇语料。关于音系方面所提出的观点和李新魁(1994)的观点是相同的。比较特别的是他和李新魁都把阴平调记成213,笔者记成13,因为在实际语流中阴平调并不一定念升调,常常是在不变调语境当中念低平调,这种情形和笔者所调查的内埔客语很类似。除此之外作者还有1996〈粤西闽语词汇的构成特点〉、1996〈粤西闽语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1998〈粤西闽语的音韵特征〉等单篇论文。林伦伦是位勤恳奋进多产的学者,目光独到,发掘到好的材料总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整编出论文或专书,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材料会有一些可以讨论的问题,但是仍有荜路蓝缕之功。
(十一)王浚 2007《雷州半岛海康方言音韵研究》
作者以蔡叶青(1993)和蔡叶青、张振兴(1998)的语料做为立论的依据,从音韵的角度来探讨海康方言,归纳其平面音系的成分和限制,进一步以中古切韵音系为参照架构,分析中古到现代海康方言的音韵演变情形,以了解其中历史演变的规则。并进一步确认海康方言是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并从海康方言音韵系统的特性,进一步推论它和闽南方言的亲疏关系。其中推论浊音清化后文读部分仍有更多的字例念送气音以及海康方言为何没有g‑,颇有见地。其他所举现象前人的研究已有论及。
(十二)吴瑞文 2008〈论海康方言b‑、z‑声母的一个历使来源〉
本文着重海康方言语现代闽南方言的比较,发现海康方言读b‑、z‑声母的疑母字,其实是早期舌根浊塞音声母*g‑ 条件分化的结果,
*g‑ > b / u 我外牛月。*g‑ > z / i 牙尧御玉
建立这条规律之后,对于海康方言的音韵演变、形成及其可能的来源,都有相当的帮助。笔者很赞成这个看法,笔者(2000)〈《正音通俗表》的音系及其相关问题〉一文就是采取这种想法,但是笔者另有看法,根据本文所列今读z‑的疑母字如下:
阴声韵 牙zia2、芽zia2、雅zia3、尧ziau2、御zi4、愚zi2、虞zi2、遇zi6、寓zi4
阳声韵 元zieN2、原zieN2、源 zieN2、愿zieN6、阮 zieN3€
入声韵 乐ziok8、玉ziak8/ziok8、月ziek7
林伦伦(2006:113)认为:「我们知道,雷州话念[z‑]声母的这些疑母字都是文读字,且在普通话中都读零声母。雷州话可能由于受汉语共同语的影响而丢掉这些字的[N]声母。但念[i]元音时,前面略有磨擦,产生了一个半元音[j],这个[j]的磨擦重,很容易就变成舌面浊音[ü],与日母的[z]相近而合流。」这个说法比较符合实际,因为在调查的过程中/z‑/的音值是不稳定,有时念j,有时候念零声母,有时候念 ü‑,上述例字在普通话都出现在以i、y起头的音节,这两个元音高化之后就容易产生磨擦。笔者认为这个现象和《通俗表.考正》提到:「翁耦二母,久以相并。耦母所剩,不过数字,以有此音,不得不立一母耳,且多混于鴽、婺二母。」很类似。从《通俗表》的音系来看,这是说原来中古的「疑」母字,大都变读为零声母,还保持读 N‑的只有在「哉」、「高」、「周」、「山」韵的零星例字,而当这些「疑」母字变读为零声母之后,音节前端的高元音会因为强化作用而产生磨擦,以i起头的音节归入「鴽」(½‑)母、以u起头的音节归入「婺」(v‑)母。(参见张屏生1999)
(十三)蔡玄晖(2009)《珠江流域五个漳腔闽南方言岛调查研究》
作者对北江的乐昌塔头坝、英德鱼咀、西江的郁南连滩、平南思界、平乐周塘五个地方的田野调查,上述五个方言岛语言都来自漳州方言,所以本文题目确定为珠江流域五个漳腔闽南方言岛的调查研究。乐昌塔头坝、英德鱼咀、郁南连滩、平南思界、平乐周塘的调查语料各包括2300个单字、2400条词目和100个句子。本文立足于这些语料的整理分析,并对照源方言和周边方言的数据,着力于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1.珠江流域闽语方言岛的形成及其分布,以及上述方言点的语言生活、语言展望、语言属性。
2.上述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
3.上述方言点和中古音的纵向比较,以及和漳州原乡的横向比较。
4.上述方言点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
最后在理论上本文运用移民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史料和族谱资料来构拟珠江流域五个漳腔闽南方言岛的形成过程,运用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理论、词汇扩散理论来分析珠江流域五个漳腔闽南方言岛语言的特异性以及这些特异形成的原因。本文在广泛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兼论语音和词汇的相关问题,是一篇可供参考的论文。
(十五)李如龙 2011〈从特征词看莆仙话和粤琼闽语的关系〉
本文透过广泛的词汇比较,提取莆仙话的重要特征词「床」(桌子)、「白肉」(肥猪肉)、「惜」(疼爱) 、「帕」(兜儿) 、「乌暗天」(阴天) 、「澈洁」(干净)、「沸水」(开水)、「地生」(花生) 、「飞鼠」(蝙蝠)、「宽」(慢)、「出月」(婴儿满月) 共11条,另外文中还比较出莆仙话一批和闽南、闽东、闽北都不相同的特征词,如:炊(蒸笼)、勘(问)、算(想、想念)、惨(穷)、款(有趣)、 可(合算)、箧(抽屉)、听闻(听见)、知晓(知道)、复早(明天)、紧关(要紧)、乃甥(外甥)、猴急(着急)、冲狂(生气)、结果(糟糕)、挂累(连累)、科扣(盘算)、财主(富裕)、硬框(一定)、连天(非常)、扬贺(夸奖)、差险(差点儿)、数细(奚落)、无饲(夭折)、受领(招认)、相因(便宜)、使赂(贿赂)、乌肉(瘦肉)、物noh(东西)、婶娘(女人)、虾背(驼背)、粗面(麻脸)、明菜(菠菜)、乌菜(紫菜)、蚁婆(蚂蚁)、去厝(回家)、事体(事情)、塔聊(玩儿)、功夫(熟练)、勘看(问候)等40条。
这篇论文通过层层比较筛选出几十条的特征词,特别是联系到粤西闽语的词条,对本计划有实际的效用,「因为方言特征词的比较研究在追寻方言的流播和地理分布上甚至比语音特点的比较还更容易做出说服力的判断。」(李如龙2011)
(十六)陈云龙 (2012A)《粤西闽语音变研究》
这是作者的博士毕业论文。「粤西闽语」指广东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地区分布的闽语,它们从唐宋以来陆续从福建、粤东分层次迁徙而来,主要发源地为宋代以来福建的莆田地区,可以分为东、西、北三片。粤西闽语仍保留莆仙片和闽南片闽语的主要特点,但同时又与当地土著语言以及强势方言发生了深刻的接触,出现了较大变异。无论从分布范围、使用人口,还是从存古和流变看,粤西闽语都是重要的闽语分布区域。但是粤西闽语的研究非常薄弱,除西片(雷州片)有少量研究成果外,东片和北片基本上是空白,把粤西闽语语音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提供新的闽语语音材料,弥补闽语研究不平衡的缺憾,对闽语的历时和共时研究都有意义。作者认为以音变为题,研究闽语的自然音变和接触音变,不仅可以揭示闽语从福建到粤东到粤西的源流,也有助于探讨方言甚至语言音变的一般规律。本文就粤西闽语声母、韵母一些富有特点的音变现象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有:「明、微」母的演变、浊内爆音声母的形成和分布、清边擦音声母的来源、送气塞擦音变读擦音、部分透母字读[kH]、阴声韵的演变、鼻化韵的演变、喉塞尾入声韵的演变、撮口呼的音变等。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次集中、全面地向学术界提供了粤西闽语的语音材料。作者调查了十几个点的粤西闽语语音材料,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粤西闽语字音对照表》作为文章的附录。正文部分就粤西有特色的语音现象作了重点强调。这对闽语乃至汉语方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第一次对粤西闽语的音变作了比较系统的考察,涉及了主要的声母和韵母读音。对每一类读音,都尝试穷尽归纳不同的音类,厘清音变脉络,分析音变原因,揭示音变规律。
3.对粤西闽语的某些音变研究有一定的创获,如:对白读韵母[ua]失落主元音,变读[u]、非塞音声母变读内爆音、清边擦音声母的来源等都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这是一篇规模较大的研究著作,所选的方言点的方言各具特色,其中也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比较遗憾的是方言点还是不够多、内容上只有语音部分,没有做词汇和语法比较,作者另一著作《电白旧时正话》就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十七)陈云龙(2012B)〈福建移民与粤西闽语〉
本文主要是从文献记载和姓氏来源看,粤西闽语区移民大多是来自福建,主要是兴化府时期的莆田。这些移民于宋、元时期陆续迁徙而来,逐步成为粤西的主体族群。他们或走海路,沿海分布、或走内陆经珠玑巷沿西江而下。闽语是继壮、侗之后粤西较早成为规模的汉语方言,旧时分布范围比现在广阔。现在粤西闽语可以分为云浮片(北片)、电白片(东片)、雷州片(西片)。北片来自漳州话,东片有莆仙话特点,西片与潮汕话更为接近。本文比较突出的地方是将粤西闽语分布的区域增添了云浮片,并且更明确的指出这些不同方言分布的具体地点。这和李新魁(1992)、张振兴(1987)、林伦伦(2006)的看法不同。笔者在粤西闽语的定义上便是采用这篇论文的观点,所以把云浮片也列入。
三、粤西方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重要性
粤西方言调查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 调查收集粤西地区的闽南话和客家话的次方言语料
粤西闽语调查,这个部分虽然前人在单点的零星调查也做了一些,但是这些材料很难加以统合运用,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调查的词项不统一,词条对不起来,再者记音 和音位归纳处理的方式不同,例如:张振兴(1987)、李新魁(1994)和林伦伦(2006)的雷城话韵母系统就有不同,如下表:
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余霭芹 和张振兴的材料是基于音值的考虑;李新魁、林伦伦、王浚、陈云龙是基于音标使用的考虑,而张振兴的材料没有ep、uek这两个韵母,根据笔者调查的材料ep韵有「毛镊」mo33 nep5 (夹头发的发夹)、「�」nep3 (闭眼)、「唧味」tsep5 bi11 (试咸甜)、「噞」nep3 (形容鱼的嘴巴一开一合的动作),这些词没问到就没有这个韵。不过uek韵有一常用词「国」kuek5,调查字表上应该会有,但是材料就是缺这个韵。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比较警惕的,那就是把材料过度的规律化,特别是声调方面,很多材料大都通过不同变调组合的词汇,找出变调规则,然后完全类推。根据笔者调查的经验,虽然定了找出了变调规律,但是在语流中并不是每一个变调组合都按照规律来变调的,在调查的时候先按实际的音来记录,至于为何会有不规律的音读,可以以后再深究,从这些现象来看,调查材料还是得自己亲力亲为比较妥适。
(二)编纂《台湾和大陆闽南语对照辞典》、《台湾和大陆客语对照辞典》
这些材料的建立将有助于闽南语和客语的深化研究,以往台湾学者讨论闽南语比较少去关注到粤西闽语研究的成果,所用的材料也都以福建地区的闽南语作为讨论的依据,而粤西闽语的文白层次和词汇可以丰富论证的考虑。比较遗憾的是粤西闽语还没有做出类似《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 的语料对照,方便学者论证引用。林伦伦、陈小枫(1996)虽然有字音对照,但是却没有词汇对照。笔者也曾搜集粤西闽语区各县志中的〈方言〉材料,但是可靠而能用的材料很有限,所以大规模的区域调查实在有必要加紧来做。
(三)让有心踏入语言研究的学生有实战体会
以往学生的语言学训练大都只是研读书籍,没有实地操作的经验。即使学会了国际音标,能不能听辨发音人的实际发音又是一回事,记录了材料,会不会归纳音位,又是一回事,而这些都得通过实地的操作,才能有相应的理解。通过这种繁琐的整理工作,有了语言学的训练,才能确保语料收集的质量的提高。因为方言调查是件工程浩大,吃力不讨好的事业,「吃力」是因为要花费相当多的心力和时间,「不讨好」是除了没有办法立即获得付出的报偿之外,还要遭到许多不怀善意的责难。我们希望通过粤西方言调查研究的构想,找到一些愿意全心投入编纂辞书工作的成员加以训练,然后逐年逐步的做,因为语料的建立比对是一项基础的工程,草率不得,也快不起来,所以工作伙伴的牢固性变成一项很重要的考虑,理想的情况是由念研究所的学生来做。中心目前有这样的工作环境,可以找到素质比较好的人来训练。现在语言系所的学生对于从事田野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体认不深,选择课题的研究会躲闪田野调查的相关课题;即使做调查,在语料上的记音也交代不清,例如本调、变调的辨认;而且将语音记得过度规律化,泯灭了许多重要的语音现象。粤西闽语和一般闽南语在音韵和词汇差异比较大,正好提供试炼的机会,加强听音能力和音位归纳处理的能力。
粤西方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如下:
我们都了解从事方言研究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的占有大量说明真实状况的必要原始材料,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并从其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忠实而准确的记录方言事实,然后把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作出系统的共时描写,是研究工作进行中的首要课题。因为方言的比较研究必须以全面发掘方言事实为基础,特别是能够发现和选择有理论意义的事实,它是建筑在方言调查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所以语料的建立比对是一项谨慎重要而繁琐的基础工程。
其次是要进行各方言间内部初步的比较工作,除了要求详尽罗列异同的事实之外,还要经过定量分析的操作程序,才可以提炼出可供研究的要目。然后再依据其中的异同内容进行分类,最后力图解释这些语言现象的动态关系。只要我们罗列的事实准确,分析方法正确,材料和论点积累多了,理论框架就会逐渐明朗起来。当然直接利用别人已经发表的可靠语料来研究是最省时省事的,不过因为每个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他们都是带着问题来收集材料,因为调查的目的不同,搜集的材料自然就很难加以有效的整合利用,所以一切研究的材料还是得自己亲身去做。洪惟仁(1999:58)说:「这几年的研究,使我深深感到田野工作、田野资料和理论素养,都是不可偏废的。但理论和田野工作,如果可以分立的话,我以为田野工作比理论建设重要得多,因为纪录现象本身就是贡献了。现象是瞬息万变的,今天不记录下来,明天就来不及了。但理论是现象的归纳,归纳的现象越多,理论的涵盖面越广,所以理论建设明天再做还来得及,并且,最好明天再做。」王福堂(1998)也提到「探求规律只有在描写的基础上材能进行,但从根本上看,描写方言现象只是手段,探求规律才是最终目的。而且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描写方言现象,也才能在描写中不致盲目,不致对某些重要现象视而不见。」(转引自李如龙2009:5)
我们在2008年8月到潮州市调查,就发现潮州地区有部分人的收 ‑m也变成收 ‑N 了,潮阳话笔者的调查有8个调,但是有的调查语料就显示潮阳话只有7个调(例如:中嶋干起 1979),这是演变的结果,还是共时的差异就不容易判断;其次我们要清楚把语音和词汇从杂揉交错的语言现象分辨出来,基础工作的扎实训练便显得相形重要。关于这一点,张琨就曾说过:「对于材料本身要老老实实的怀疑。不然运用错误的材料,所做的分析研究,岂不要闹笑话。」(见痖弦1979:426―4234)。在过去几年,「中心」把研究计划主要的精力花在做汉语方言调查,这些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广东境内各种方言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现象,以及这些语言和不同方言接触之后相互影响的情形。这些工作的经验都将有助于我们对于粤西闽语的调查工作。虽然方言调查的工作是烦琐而辛苦,但是总得有人来做,怀抱着对语言研究持续性的坚持,我们得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四、粤西方言的调查研究构想
(一)采用「田野调查法」进行方言语料调查收集
方言调查主要还是根据传统描写的方法去发掘语言事实,并加以记录。除了字表(约3000字)调查,和词汇、语法调查以外,我们也会注意文化语词的调查,以及发音人的族谱来源的考察。在词汇方面,我们是通过4000条以上基础语汇调查,然后筛检出在字音或词形上能够反映规律层次对应和体现共同区域的词条,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广泛调查。
(二)运用「实验语音学」方法来判断一些比较难以辨识的语音
1. 根据我们调查的徐城话有内爆音 º‑、ë‑,其中 º‑是对应到其他闽南语读p‑的例字(有的材料记/b‑),ë‑ 对应到其他闽南语读t‑ 的例字(有的材料记/d‑),º‑、ë‑ 从听感上不容易听辨,也不容易通过发音人的心理征实来确认, 这样就可以借助实验的方法科学分析音读。
2. 另外徐闻话还有「送气塞擦音变读为擦音」的情况,根据我们所调查的材料,tsH‑在和以i起头的韵母相拼的时候tsH‑>s‑,但是和非以i起头韵母相拼的时候,就不是擦音,而是擦音送气sH‑,但是目前所看到关于徐闻的语料并没有类似的报导。
3. 在电白的时候我发现发音人有鼻擦音nz‑,例「豆腐乳」tau11 hu31 nzui31、「爪」nziau31,在《台日大辞典》也有「耳」dzĩ2(上册.页735)这种音。可是因为电白的语音系统没有鼻化韵,所以不用nz‑是无法正确的描写这个音值。
4. 粤西闽语在声调上有些调值不容易掌握,例如雷城话的阴上31、阳上331,两者在语流中几乎无法区分,而且阳上调的调尾又不明显,常念成33。而33又是阳平调的调值。而且发音人第一次念和重复念都不同,请发音人辨识又矛盾重重。请看下表:
上表中的(4)、(8)是其他闽南语的‑/的入声,在粤西闽语都念成舒声调,(4)归入第七声,(8)归入第6声。林伦伦没有描写,张振兴对于「阳平调」的说明是「阳平的实际调值是[š]22调,跟阳上调[•]33很靠近,为了书面上区别方便,本文写作[Ÿ]11调。」根据我们调查的审音,阳平调如果没有出现可以对照的调阶,11和33常常分不清,这时候就要透过比字来观察。而阳上调的调尾有微降,有些学者认为不是降调,而是一种声调的弱化。对上述这些难以确定的音可以采用语音分析软件或其他实验器材进行分析。不过上述的观察仍属表层结构,我们还应该从变调行为来判断,才能确定这些入声是否该合并到调形相同的舒声调;例如台湾的宜兰话,它的「喉阳入」念同阳去调,而且变调走向也相同,那可以说宜兰的喉阳入已经合并到阳去调了,像「父母」pe3311 bu51(「父」是阳去调)、「白色」pe3311 sik31(「白」是喉阳入调);而台湾的芦洲闽南话中的「喉阳入」虽然念同阴平调,但是变调走向不同,所以还不能说已经合并到阴平调,像「扒饭」pe5533 pe33、「白饭」pe5511 pe33。
(三) 根据「语音层次分析法」来解析共时的语音差异
「语音层次」是指「具体表现为同一古音来源的字(一个字或一组字)在方言共时语音系统中有不同语音形式的若干音类。」(参见王福堂2007) 粤西闽语经历了长时间和其他不同语言的接触,因而形成了的层次上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在语言演变理论上的价值,是其他闽语难以比拟的,例如《教育部闽南语常用词辞典》的「树荫」tsHiu7 e2中的「荫」的本字可能是「影」(梗开三),根据笔者的调查雷城话叫「树影」tsHiu33 o31,长泰话叫「树影」tsHiu11 õ51,马祖闽东话叫「树影」tsHiu51 ouN33;另外还有一个词「看」,雷城叫「䁐」o11(视。见《集韵》去声.映韵。),电白叫「䁐」oN44,徐闻叫「䁐」o15,金门「看牛」叫「䁐牛」e51 gu13,马祖闽东话叫「䁐牛」ouN55 Nu51,所以「影」和「䁐」是属于同一个层次,因此「树荫」应该可以写作「树影」,透过粤西闽语的语料更可帮我们推定「影」在福建闽语中应该有e2这样的音。
(四)通过「语料分析比较法」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归纳比较
就是将比较的个体铺排在一个平面上,观察其异同。语音的比较通常是以中古音韵地位为框架,从中发现字音纵向和横向的变化。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本字不确定,但是对应规律的口语词也应当纳进来比较。通过比较将可以让我们发现在显而易见的材料所指引的可靠途径上,出现可资佐证的独特细节。其实闽方言有很多「十五音」地方韵书,其实就是有一些简单解释的同音字字典,虽然这些地方韵书编纂者的专业水平并不高,但是这些韵书仍然可以提供一些可以比较的材料。罗常培(1963)就提到:「这种书本来为一般人就音识字用的,它们辨别声韵固然不见得精确,而大体总是以当地乡音为准;这实在是我们调查方言最好的间接材料。」因此我们就先要制作〈粤西闽语音系韵母例字音读对照表〉作为讨论的依据。在词汇比较方面,也是要先编制〈粤西闽语基础语汇对照集〉,主要是针对特色词、特征词、鉴别词三个方向来思考。特色词是属于个别性的,比方说在几种不同的次方言当中,大部分的次方言的说法一致,只有某一种说法比较特别,那就是该方言的特色词,这种词没有办法作为方言分界的「鉴别词」。 例如「月亮」一词在雷城、徐城都叫「月娘」,但是在霞洞叫「月姑」或「月光」,这只是霞洞比较特别的说法;但是「螳螂」就不同,雷城叫「晏舅鼻」aN55 ku31 pHi13、霞洞叫「马骝狂」pe31 lau11 kHuaN11、徐城叫「雷公马」lui11 koN13 ve31、「晏舅鼻」aN55 ku33 pHi33,这条词汇就可以当「鉴别词」。
而「特征词」根据李如龙(2001:3):「……汉语方言的特征词具有特征意义的方言词,在方言区内普遍应用、大体一致,在外区方言又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桌子叫「床」,在粤西闽语是很一致的,「床」的说法又见于粤东潮汕话和福建的莆仙话,那么「床」在整个闽方言来看,它可以是特征词。换句话说如果要画粤西闽语特征分布图,「床」这个词条是无效的,如果要画整个闽语的地图,「床」就能起到「鉴别词」的作用,这是笔者目前的设想。当然这些区分都得透过福建和其它闽语多点方言的比较,才能厘析清楚。关于语法方面的比较,大部分「描写方言语法的学者,大多是就已经知道的方言语法特点,造出若干例句去调查,把调查的结果整理出一个报告就完事了。这其实是一种偷闲(说得好听点是「走快捷方式」)的办法,难免遗漏和出错。应当在搜集了许多实际语料之后再去归纳语法规律,才是语言调查研究的正经办法。」(参见李如龙2012《台湾话俗谚汇编》序),的确如此,这部分我们除了编制约100条语法例句调查之外,也尽量从调查闲谈中记录一些有用的语料来补充。在语料分析上,特别注重声韵拼合的音韵归纳,并全面和其他地区的闽南语进行内部初步的比较工作,然后进一步再和当地的其他方言比较,通过这些繁复的过程,抽绎出一些饶富兴味的研究课题,最后力图解释这些语言现象的动态关系。
(五)配合「社会文化语词」考求事实的真象
根据吴松弟(1997:185)的论述:
现代闽语区的雷州片,包括今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中山、阳江、电白、吴川诸市县,其中的大部分地区宋代都已有相当数量的福建移民。文献载:绍圣年间(1094一1098)南恩州「民庶侨居杂处,多瓯闽之人」(《舆地纪胜》卷八引丁健《建学记》)。特别是州治所在的阳江县,「邑大豪多莆(田)、福(州)族」(嘉靖《龙海县志》卷八《黄朴传》)。化州(治今县)也不例外,「化州(城)以典质为业者十户,而闽人居其九」(《舆地纪胜》卷116 引范氏《久闻拾遗》)。州治所在县如此,下属县也同样。清代吴川县的巨族吴、林、陈、李各姓,祖先都是在宋代由福建沿海迁人的(陈舜系《乱离久闻录》卷上)。由于福建籍人民已是雷州半岛汉族人民的主要部分,当地人民「平日相语言」均是闽语,闽语区雷州片已基本形成。
由此可知粤西当地居民的先祖有来自福建,张振兴(1986)、陈云龙(2012A)根据县志、族谱的材料,更进一步寻绎出雷州半岛当地居民也有来自广东的潮州,也有来自嘉应州的,还有来自广州的,这些移民经过长期的交融以及和当地少数民族的互动接触才产生现在粤西地区方言分布的格局,因此有必要结合跨领域的学科—移民史、民族史、以及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课题来思考。李如龙(2003:20)透过方言文化词研究文化,文化语词包括「景观词」、「风物词」、「习俗词」、「观念词」等;粤西闽语在这方面就有非常多的论题:例如「景观词」方面,徐闻当地有很多以「那」字(有的地区写「拿」)做地名的,如「那利」la11 lai13、「那板」la11 paN31、「那楚」la11 sHo31、「那朗」la11 laN11、「那屯」la11 tHuN11、「那松」la11 tiaN11、「那栋」la33 tiaN33,「据李方桂《台语比较手册》,原始台语称水田为na2」(参见李如龙2000) ;在「风物词」方面,「米糕」在福建、潮汕的闽南语叫「粿」,客语叫「粄」,粤语叫「糕」,海口闽南语叫「䬳」,但是粤西都叫「䬳」pua2(有的材料写「饼」),比较有趣的是笔者调查龙吟堂军话,这个词汇叫「䬱」pun13,这两个词汇也许是同一来源;在「习俗词」方面,粤西人不吃「润饼」,所以没有调查到这个词汇。
利用设计好的调查字表、词汇表来进行调查工作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这种带着目的收集材料的作法,是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收集到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语料。不过有经验的方言调查者都了解,即便是自己记录本身的母语,都有可能会记不完全,更何况是在其他我们所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在我们尚未能充分掌握该语言特点的情况下,调查表的设计势必会遗漏掉一些重要的讯息。再者,方言语音、词汇或语法的特殊性,是经由和其他方言的相互比较而来,这也就增加了调查表设计的困难度。要进行粤西闽语的相关研究,得要通懂福建、粤东的闽语,以及客语和粤语才能做出适切的论述。因为我们长年的调查经验,已经确实的掌握到一些重要的语言事实,所以也能编制出比较合宜可用的调查表。即使有了好的调查表并不就是能够确切无误的掌握所有调查语料,还必须脚踏实地的实践。在调查过程中最忌讳同一音类的例字成批的类推,因为音类的分合和音值的变化有时并非整齐划一,有些字会离开原来的音类发生特殊的变读,字音的演变往往是个别或局部范围发生的,过分类推的结果只有泯灭事实而已。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重新体验学习一些以前我们所不曾触碰的新鲜事物,然后不断的添补设计表上缺漏的部分,以扩增调查内容的精致度。
(六)通过比较寻绎出可供研究的焦点
通过语料的建档比对然后进行各方言间内部初步的比较工作,一般的要求是罗列异同的事实力求详尽,而后在量中求质,经过定量研究提炼出可供定性的要目,这样才能依据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分类,最后力图解释这些语言现象的动态关系,因此词目的选取是有针对性的,例如是整个闽南语的比较,那么粤西闽语的「床」(桌子)这个词汇就很重要,因为大部分的闽南语都叫「桌」,不叫「床」,可是就粤西闽语内部来说「桌子」一律叫「床」,这个词汇就丧失鉴别度;又如「橙」这个词在大陆的闽南语中都叫「橙」,但是语音不尽相同,有tsHeN5、tsHiam5、tsHiaN5等不同的音读,然而在台湾的闽南语却是叫「橙子」(可能是来自于「柳橙」的讹读),所以要做大陆和台湾闽南语的比较,这个词条就有鉴别度。我们先通过几个点的调查,通过比较提炼出可以区别不同次方言的「鉴别词」,然后扩大到全区的小村落调查,以便绘制方言地图,通过语言地图呈现的方式描述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状况,并结合社会文化、居民来源来解析这种分布的原因,以探究语言现象历时变化的过程。
五、对于学术研究的预期成果
粤西方言调查研究的完成对学术界的贡献,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透过调查的语料探索粤西闽语共时的语音和词汇差异
台湾学界对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大都是集中在台湾本土的闽南语和客语,这是因为地利之便,关于粤西闽语的相关论述除了吴瑞文(2006)、王浚(2007)的研究外,其他粤西闽语研究的论述都是大陆学者所作。固然大陆学者在研究上占了地利上的优势,但是这些论述的语料多半集中在雷城和遂溪,其他地区少见,虽然我们也陆续的收集到相关方言点「县志」中的〈方言〉,不过那些材料不全然是由语言专业的人所撰写,所以也得重新调查。李如龙(1996)就提到:「字音对照表、词汇对照表是可贵的基础材料,有了它,学者可以看到很多种方言共现在一个共时平面上的概貌,从中发现进一步比较研究的题目。愿意花时间编制出材料可靠的此类对照表,是值得令人敬佩的。……」从整个汉语研究来说,粤西方言调查的成果将补充了汉语方言的完整语料,丰富了日后整个汉语方言研究的参考资料。
(二)扩增学术交流合作的机会
以往学者总是自己独力作业,缺少和其他学者的联络交通,彼此不相闻问,这样最容易产生同时做同样的课题研究,造成精力的浪费;如果能够合作并配合个人专长来分工,这样肯定可以获致「事半功倍」的效果。暨南大学的「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就积极在运作这种合作的机制,所以在近几年在「中心」透过各地学者的协助,陆陆续续的增设工作站,让不同地区的学者有更多和其他学者沟通触碰的机会来拓广个人的研究领域。我们学术界不宜再有「以其所知为秘妙」(许慎《说文解字叙》)、「占地为王」 的偏见,因为一个人如果继续沉湎耽溺于「独学而无友」的气氛当中,那么「孤陋而寡闻」的窘状也就难以避免。老子说「既以为人己余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大陆各个地区林林总总的方言太多了,我们也不能奢望「在方言调查研究的领域会开出一张空白支票,让我们予取予求」,正应该敞开心灵的殿堂迎接更多的人来加入调查研究的行列,组成一个跨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团队,齐心努力,共存共荣。
上述成果响应了詹伯慧(2008)所提到粤西闽语未来努力研究的方向:
此刻我要提出的闽语研究西进的路向,正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来说的。闽语研究的最终目标我想应该是摸清全部闽语的底细,在全面掌握各地闽语情况的前提下编成一部能够集闽语之大成、能够反映闽语全貌的大闽语著作来,与此同时,也要为整个闽语绘制出精确的、一览无遗的闽方言地图来。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当务之急就应该尽可能扩大闽语调查的覆盖面,把眼光多多射向那些调查研究仍嫌不够,特别是那些迄今尚乏人问津的闽方言点上来。
参考文献:
王福堂 1998〈二十世纪的汉语方言学〉收录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页1—1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福堂 2007〈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收录于《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页1—10 (丁邦新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文胜2008《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
王浚 2007《雷州半岛海康方言音韵研究》。暨南国际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 文。
甘于恩 周洪涛 2005 〈典型特点与变异特点—域内闽语与周边闽语之语音比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页86—91。
曲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9《曲江县志》• 第五章〈方言〉(连摊话)(页1061—1103),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第1次印刷。
余霭芹 1982〈遂溪方言里的文白异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3本2分,353-366。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
余霭芹1983〈塞音韵尾与声调—雷州方言一例〉,《语言研究》,第1期,页 100—108。
余霭芹1985《雷州遂溪方言》 (The Suixi Dialect of Leizhou)。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岩田礼2009《汉语方言解释地图》。东京:白帝社。
李新魁 1994《广东的方言》,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
李如龙 1999〈论汉语方言的区域特征〉,收录于李如龙2003《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页30—44。(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第2次印刷)
李如龙 1996〈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收录于李如龙2009《汉语方言研究文集》,页1—16。
李如龙 2000〈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历史文化意义〉,「21 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会议,厦门大学主办,地点:厦门大学。
李如龙 2003《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第2次印刷。
李如龙 2009《汉语方言研究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版第1次印刷。
李如龙 2011〈从特征词看莆仙话和粤琼闽语的关系〉,庆祝詹伯慧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五十八周年纪念论文。
李如龙 等 1996《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
吴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1《吴川县志》• 第三章〈方言〉(页970—1019), 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第1次印刷。
吴松弟 1997《中国移民史 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
吴瑞文 2008〈论海康方言b‑、z‑声母的一个历使来源〉,《中国语文研究》, 第1期(总第25期)页39-51。
林伦伦 1996A〈粤西闽语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方言》,第1期,页39—42。
林伦伦 1996B〈粤西闽语词汇的构成特点〉,《语文研究》,第1期(总第58期) 页53—59。
林伦伦 1998〈粤西闽语的音韵特征〉,《语文研究》,第2期(总第67期)页49 —55。
林伦伦.陈晓枫 1996《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第1 版第1次印刷。
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7《茂名市志》• 第二十五编 第一章〈方言〉(页 1615—1711),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版第1次印刷。
徐芳敏 1995〈古闽南语几个白话韵母的初步拟测〉,《台大中文学报》,第七期,页217 — 252。
徐闻县市编纂委员会 2000《徐闻县志》• 第四十七章〈方言〉(页889—901),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
梅祖麟 1995〈方言本字研究的两种方法〉,《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页1-1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光宇 2003〈比较法在中国〉,《语言研究》,第23卷 第4期,页95 — 103。
张光宇 2004〈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中国语文》,第6期,页545 — 557。
张光宇 2006〈共同保留、共同创新与共同脱轨〉,《中国语文》,第2期,页14 — 20。
张光宇 2007〈论「深层结构」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第27卷 第1期, 页1 — 11。
张振兴 1986〈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方言》,第3期,页204 — 218。
张振兴 1987〈广东省海康方言记略〉,《方言》,第4期,后收于2004《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张振兴 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页138 — 169。
张振兴 1992〈广东省吴川方言记略〉,《方言》,第4期,后收于2004《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张振兴 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页170 — 201。
张振兴 1992〈闽方言古浊去今读阴平调的现象〉,原刊登于《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后收录于2004《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张振兴 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页219 — 225。
陈鸿迈 1996《海口方言词典》。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
张屏生 1992《潮阳话和其他闽南话的比较》,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屏生 1999〈论《正音通俗表》中的「正音」及其相关问题〉,第二届国际暨第六届全国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山大学主办,地点:中山大学。
陈云龙 2012A《粤西闽语音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语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方言学博士论文。
陈云龙 2012B〈福建移民语粤西闽语〉,《南方语言学》,第4辑,页134 —140。
陈云龙 郑惠佳 2008〈广东电白沙院黎话记略〉,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9 卷第2 期。页66—72。
陈鸿博 林家修 林登萍 1997〈雷州半岛多方言现象的形成及原因〉,《泸州医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页485 — 486。
湛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4《湛江市志》• 第三十六篇〈方言〉(页2045— 2070),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第1次印刷。
游汝杰 2004《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
詹伯慧2008〈略论闽语研究的「西进」〉,《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9卷, 第2 期。页52—54。
詹伯慧 伍巍 2008〈广东省的汉语方言〉,《方言》,第2期,页109 — 116。
詹伯慧 甘于恩 2012〈雷州方言与雷州文化〉,《南方语言学》,第4辑,页 134 — 140。
杨秀芳 1982《闽南语文白系统的研究》,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杨秀芳 2000《方言本字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汉学研究》,第18卷,特刊, 页111—146。
廉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5《廉江县志》• 第五章〈方言〉(页753—781),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
雷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5《海康县志》• 卷三十四 第二章〈方言〉(页1060—1073),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第1次印刷。
董同龢 1959《四个闽南方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0本。台北:中央研究 院。
蔡叶青 1993 《海康方言志》,中山大学出版社。
蔡叶青、张振兴 1998 《雷州方言词典》。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
蔡玄晖 2009《珠江流域五个漳腔闽南方言岛调查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学部哲学博士论文。
戴由武.戴汉辉1994《电白方言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
罗常培 1963〈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收录于《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中国科学语言研究所编,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第1刷。
脚注:
1、本文的撰写获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粤、闽、客诸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13AYY001)的资助,谨此致谢。本文在“粤西方言与文化高端论坛”(2013.10.18-21,湛江师范学院)宣读。
2、 除了这四次之外,还有其他基地的成员也陆续在进行中。
3、「吉兆土话」是甘于恩的建议,这个方言接近濒绝,只剩下极少数的人会说。陈云龙、李健、邵宜都曾调查过,这个方言有很多词汇有壮侗底层,但是如果调查单字音,很容易让人判断为粤语。我们调查的时候是字音和词汇分开调查,经由商讨的结果将这个方言定名为「吉兆土话」。
4、增城市荔城镇鹤洲村虽然不是在粤西,但是它的情况和连滩很相近,就是它的词汇很多都是从粤语拗折来的。所以也把它列入调查的方言点。
5、所谓「区域特征」指的是在一定区域之内多种方言所共有的语言特征。区域特征可以是语音的,也可以是词汇的、语法的。(参见李如龙1999)。
6、林伦伦(1996A)中有霞洞的闽语材料,它有ȵ‑,但是没有nz‑声母,也没有yO、uam、uap等韵母。
7、林先生曾谦虚的表示他所发表的材料,主要是报导性质,希望引领其他学者继续做;他更希望有人能够在他的基础上做出更有贡献的论著。
8、例如电白闽语的「花」李新魁记[hO¿],笔者记的是[hyO]。
9、余霭芹(1985)的材料N/k、oN/ok分别和oN/ok、ioN/iok出现对立,这是比较特别的。
10、不过这份材料的字目1318,词目有1078条,这些材料用来说明现象还是有所不足;另外发音人有些是年轻的学生,这就更加的靠不住,因为有很多事物年轻人是不懂的,未来应该重做。
11、例如在调查过程中听到一个音,不像p‑、也不像b‑的音,通常我们会请发音人重复发音,那个音很可能就是内爆音º‑。如果是这样,也不会造成记音的困扰。但是在徐城p‑、º‑并不是同一个音位,在语流中就很不容易听辨。
12、所谓「鉴别词」王文胜(2008:40)提到所谓「鉴别词」是指:「在词形或字音方面表现出共同的地域分布差异,无疑能够对方言界线的确定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把这些词叫做『鉴别词』。
13、因为粤西闽语的复杂性,在调查以及材料分析的分析上难度也会提升。一个只做单一方言研究的人,碰到粤西方言会束手无策。例如「牛轭」(车子两端用来和拉车牲畜相连的东西,挂搭在牛背上,以便用力拉动犁耙,它的形状像Ω)在我们所调查的闽南语大都叫「牛担」,客语叫「牛轭」,但是雷城话叫「牛轭」bu11 e55、霞洞话叫「牛轭」ku11 e55、徐闻话叫「牛轭头」vu11 e55 tau11,如果懂得相关方言,便容易抓到问题的焦点,否则对这条词汇可能会视而不见。
「占地为王」的意思是指有些学者发现某一种方言或某些珍藏本材料之后,别人想要向他探寻相关的信息,却总是遭到闭门羹。学术界的人就只好抱持着「那么既然你已经做了,就赶快做出来」的希望,但是他就是做不来,这种「自己做不来又不让别人做的心态」就是「占地为王」。
《老子.八十一章》说:「既以为人己余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意思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倾其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
往期回顾:
语言资源 | 甘于恩补注: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字音)
编辑:陈颖珊
审读:陈子沂
责任总编:老甘